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关于省级营商环境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

关于省级营商环境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根据《XX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关于202x年度省级营商环境督查情况的通报》(X营商发〔202x〕15号)要求,我县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照督查反馈的5类12项具体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压实责任链条、强化督导问效,全力推动问题清仓见底、整改见底见效。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省级营商环境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一、整改工作总体情况

  本次督查反馈问题涉及服务效能、市场准入便利度、监管规范性、惠企政策落实、要素保障匹配性等5大类,具体表现为“审批环节冗余、准入隐性门槛、标准模糊、政策兑现断层、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县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21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整改工作专班,印发《XX县省级营商环境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方案》(X政办发〔202x〕22号),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三单管理机制,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推进制度。整改期间,累计召开专题推进会6次,开展专项督查8轮,约谈提醒责任单位负责人3人次,推动立行立改问题8项、长期坚持问题4项,截至目前,12项具体问题已完成整改10项,剩余2项(要素保障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园区配套设施滞后”)已制定专项提升计划,预计202x年12月底前 ……略…… ,部分行业准入标准不透明”问题(反馈问题第4-5项)

  问题表现:餐饮行业存在“前置审批互为条件”现象(如食品经营许可与消防验收挂钩),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需重新注册登记,农村电商企业在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时被要求额外提供场地证明。

  整改措施及成效:

  1.清理“互为前置”条款,破除准入“连环锁”。组织司法、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对现行准入政策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清理“非必要前置”“跨部门互为条件”等规定。针对餐饮行业问题,明确食品经营许可与消防验收为“并行事项”,企业可自主选择先办消防或先办许可,消防部门不得以“未办许可”为由拒绝指导,市场监管部门不得以“未通过消防验收”为由拖延发证。整改以来,已有43家餐饮企业通过“并行审批”模式快速拿证,较以往节省时间15个工作日。

  2.优化个体工商户登记,激发“小微活力”。针对“变更经营者需重新注册”问题,严格落实《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允许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经营者(家庭经营的需全体家庭成员确认),无需注销后新设。为方便群众办理,在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增设“个转企”专窗,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目前,已办理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登记216户,其中12户通过变更登记升级为企业,有效延续了经营主体的品牌价值和客户资源。

  3.规范农村电商许可,畅通“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村电商企业道路运输许可“额外证明”问题,联合交通、商务等部门出台《关于支持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电商企业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时,若经营场所为自有宅基地或村集体建设用地,可由村委会出具场地使用证明替代房产证;若租用场地,提供租赁合同即可,无需额外提供产权方资质文件。目前,已为17家农村电商企业简化办理手续,助力“山货出山”销售额同比增长28%。

  (三)针对“监管规范性不足,存在‘一刀切’‘运动式’现象”问题(反馈问题第6-7项)

  问题表现:市场监管领域对小微企业开展“突击检查”频次过高,生态环境部门部分行政处罚_裁量权标准模糊,交通运输部门对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处罚存在“同案不同罚”情况。

  整改措施及成效:

  1.推行“差异化监管”,减少对小微企业干扰。制定《XX县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202x版)》,将32类轻微违法、及时改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纳入免罚范围;建立“企业安静期”制度,对信用良好、连续3年无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原则上6个月内不主动开展上门检查(除投诉举报外)。同时,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将抽查比例从5%压减至3%,对低风险企业实行“无事不扰”。整改以来,小微企业检查频次平均下降40%,免罚案件达67起,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2%。

  2.细化裁量标准,杜绝“随意性”。针对生态环境处罚问题,组织法制、骨干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12部法律法规进行逐条梳理,制定《XX县生态环境行政处罚_裁量基准(试行)》,将违法情节细化为“一般、较重、严重”三个等级,明确罚款金额与违法程度的对应关系,并在网站公示。针对交通运输超限超载处罚,引入“电子称重+视频取证”固定证据模式,要求人员必须全程录像,处罚决定需经法制科审核、集体讨论通过,确保“过罚相当”。整改以来,生态环境领域处罚案件复议率从8%降至1%,交通运输领域“同案不同罚”投诉量下降65%。

  3.加强培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分批次组织全县32个部门开展“规范”专题培训,邀请省司法厅专家、法院行政庭法官授课,重点讲解《行政处罚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内容;开展“模拟”实战演练,通过“角色扮演+现场点评”方式,纠正“态度生硬、程序缺失”等问题。目前,已开展集中培训4场,覆盖人员680人次,各部门均建立“全过程记录”台账,记录仪配备率达100%。

  (四)针对“惠企政策落实打折扣,企业获得感不强”问题(反馈问题第8-9项)

  问题表现:部分企业反映“稳岗返还”政策申报流程复杂、材料要求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宣传不到位,中小企业参与采购时面临“业绩门槛”限制。

  整改措施及成效:

  1.简化惠企政策兑现流程,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针对“稳岗返还”政策,依托“XX县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将申报材料从8项精简至4项(社保缴费记录、企业划型证明等通过数据共享获取),并推行“免申即享”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系统自动匹配信息、直接发放补贴。202x年以来,已为126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86万元,较以往缩短办理时间20个工作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