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市孤独症_关爱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市孤独症_关爱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孤独症_关爱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孤独症_关爱服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特殊_关爱服务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我市近年来孤独症_“康复—教育—就业—托养”全生命周期支持工作的成效与经验,系统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供给、强化协同联动,切实提升孤独症_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残联、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区县(X区、X县、经济开发区)分管负责同志及残联理事长,全市24家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负责人,部分孤独症儿童家长代表和“星青年”就业代表等。刚才,市残联同志代表市孤独症_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作了工作汇报,详细介绍了202x年以来我市在孤独症儿童筛查干预、康复救助、职业赋能、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数据成果,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与建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务实可行,我都同意。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认真学领会汇报内容,对照目标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孤独症_关爱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

  孤独症_是社会大家庭中需要特殊关怀、特殊支持的重点民生_,做好孤独症_关爱服务工作,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市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必然要求。从_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3月,我市通过筛查诊断已明确的孤独症儿童及青少年超过1500人,涉及10722个家庭,这些家庭在照料、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远超普通家庭的压力——有家长为陪伴孩子康复不得不辞去工作,有家庭因长期支付康复费用陷入经济困境,有“星青年”因缺乏就业渠道而无法实现人生价值。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近年来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明确要求加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中国残联将我市确定为202x年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这既是对我市前期工作的肯定,更是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扛起这份使命。从社会价值来看,每一位孤独症人士都有平等参与 ……略…… 健全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特别是针对孤独症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特点,要配备专职安全员,在训练区域安装监控设备,确保儿童在机构内的安全。2025年,市残联要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对全市24家定点机构开展2次安全专项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三)精准制定个性化康复服务方案

  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大,“一刀切”的康复模式难以见效,必须坚持“一人一策”,为每个儿童定制个性化方案。一是要组建专业康复团队。每个康复机构要配备康复医师、特殊教育教师、心理辅导员等专业人员,对儿童进行全面评估,从语言能力、社交沟通、生活自理、感统协调等方面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以7岁的小伟为例,他初入风信子康复中心时,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连桌椅挪动都会引发焦虑,康复团队为他制定了“固定生活流程+循序渐进感统训练+游戏化语言康复”的方案:每天8点半到9点进行感统训练,通过平衡木、滑梯等器材改善肢体协调;9点半到11点开展语言训练,用绘本、动画等方式激发表达欲望;下午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学穿衣、整理玩具。经过4年干预,小伟不仅能流畅朗读课文,还能主动和同学分享玩具,在校运会上为班级赢得荣誉,这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方案的重要性。二是要加强家庭康复指导。康复机构要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传授康复技巧,让家长成为“家庭康复师”,形成“机构训练+家庭巩固”的联动模式。市残联要开通“康复指导热线”,安排专业人员24小时解答家长疑问,2025年计划组织“家庭康复能手”评选活动,表彰100名积极参与家庭康复的家长,营造家校协同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建立康复效果跟踪机制。对接受康复服务的儿童,每季度进行1次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康复效果持续提升。202x年,我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有效率达到88%,2025年要力争提升至90%以上,让更多儿童实现阶段性康复目标。

  三、创新政策供给,全力打通孤独症_从成长到就业的衔接通道

  随着孤独症儿童逐渐成年,就业问题成为家庭最关心的“心头事”。必须突破“重康复、轻就业”的局限,通过政策创新,构建“康复—培训—就业—托养”全链条支持体系,让孤独症_不仅能“康复”,更能“立足”。

  (一)优化孤独症_康复救助政策

  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让政策红利覆盖更多_。一是要延伸康复救助年龄。我省规定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为0—14岁,我市已率先延至15岁,下一步要继续探索将救助年龄向成年阶段延伸,对16—20岁有康复需求的孤独症青年,参照儿童康复标准给予补助,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自理和职业适应能力。以15岁的为例,他因超龄曾面临无法继续康复的困境,我策调整后,他重新进入区康复机构接受训练,目前已能独立乘坐公交、完成简单手工制作,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二是要提高补助标准并细化分类。将孤独症儿童康复年度补助标准从1.5万元提至1.8万—2万元,根据康复形式分为“全日制康复”和“非全日制康复”:全日制康复(每周训练5天,每天不少于6小时)按2万元标准补助,非全日制康复(每周训练3—4天,每天不少于4小时)按1.8万元标准补助,确保资金精准匹配需求。202x年,我市因补助标准提升,多惠及孤独症儿童家庭120户,户均减轻经济负担3000元以上,2025年要继续落实这一政策,让更多家庭受益。三是要完善成年孤独症_托养政策。市民政局要牵头制定《X市成年孤独症_托养服务实施办法》,建立市级、区县两级托养服务机构,为无劳动能力、家庭照料困难的成年孤独症人士提供生活照料、技能训练、社交活动等服务,2025年底前实现各区县至少有1家公办托养机构,床位总数不少于500张。X市孤独症成年托养中心已于202x年试运行,目前入住32名孤独症人士,通过“生活技能课+兴趣活动课”的模式,帮助他们掌握洗衣、做饭等基本技能,其中8人已能独立完成简单家务,有效减轻了家庭照料压力。

  (二)构建孤独症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支持机制

  就业是孤独症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要围绕“能就业、稳就业”,打造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支持体系。一是要建设职业康复工坊。依托现有社会组织和企业,打造一批“孤独症职业康复工坊”,为“星青年”提供适应性就业训练。江区星望家长支援中心的工坊就是典型案例,23岁的孤独症青年大瑞在这里从事弹簧扣组装工作,工作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半到4点,每天能完成8—10斤弹簧扣的组装任务。工坊配备就业辅导员,通过计件计量记录工作量,既帮助大瑞培养了劳动惯,也为未来正式就业后的工资结算提供了依据。2025年,我市计划在各区县至少建设2家职业康复工坊,重点开展手工制作、数据录入、简单装配等适合孤独症青年的工种训练,年度培训“星青年”不少于300人。二是要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联合市残联,根据市场需求和孤独症青年能力特点,开设电商运营、文创产品制作、仓储管理等培训课程,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授课,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202x年,我市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孤独症青年电商培训”,15名学员中有8人通过培训掌握了基础电商操作技能,其中3人已在X电商公司从事客服辅助工作,月薪20xx—2500元,实现了从“家庭负担”到“自食其力”的转变。三是要搭建就业对接平台。建立“孤独症青年就业帮扶台账”,对有就业意愿的青年进行一对一帮扶,通过“企业定向招聘+岗位开发”的方式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设立“爱心岗位”,对吸纳孤独症青年就业的企业,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在社区服务中心、图书馆等公益性岗位中,预留10%的名额用于安置孤独症青年。2025年,我市计划帮助100名孤独症青年实现稳定就业,就业稳定率保持在80%以上。

  (三)完善“就业+托养”衔接服务模式

  针对部分孤独症青年就业后仍需照料的情况,要建立“就业+托养”无缝衔接机制,解决企业和家庭的后顾之忧。一是要推行“半就业+半托养”模式。托养机构与就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孤独症青年上午在企业工作,下午返回托养机构接受照料和技能巩固,企业负责支付工资,托养机构负责交通和生活照料。县已试点这一模式,当地电子厂为5名孤独症青年提供简单零件组装岗位,托养机构每天早晚接送,每月为每人发放工资2200元,目前5名青年均已稳定工作6个月以上,企业反馈工作效率和质量符合预期。二是要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市残联要为就业的孤独症青年配备“就业辅导员”,定期走访企业和家庭,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帮助青年适应工作节奏、与同事沟通等。202x年,我市为28名就业孤独症青年配备了就业辅导员,通过跟踪服务,解决沟通障碍、工作流程不适应等问题43个,就业稳定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三是要加强企业帮扶指导。组织专家团队为吸纳孤独症青年的企业提供指导,帮助企业制定适合孤独症员工的管理制度,比如简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标准、减少环境干扰等,让企业“愿意用、用得好”。2025年,我市计划培育10家“孤独症就业友好企业”,总结推广其经验做法,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孤独症就业支持工作。

  四、强化能力建设,为孤独症_关爱服务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专业人才是孤独症_关爱服务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市仍存在康复技术人员短缺、专业水平不均等问题,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培训+引进+激励”的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一)健全康复技术人员培训体系

  要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康复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一是要开展市级集中培训。市残联牵头,每年组织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和孤独症5类康复技术人员市级培训不少于6期,培训内容涵盖孤独症评估方法、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