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秋粮抗灾减灾暨生产恢复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及、关于保障粮食安全、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总结自7月29日受5号台风“杜苏芮”影响以来,我市秋粮抗灾减灾工作的阶段性成效,系统分析当前秋粮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精准安排下一阶段全市秋粮田间管理、灾害防控、生产恢复等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凝聚合力,坚决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今年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牢牢守住全市粮食安全底线。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副、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市农业农村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各业务科室、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区县(市)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区县(市)长、农业农村局局长,各重点农业乡镇(街道)(工)委、乡镇长(主任)及分管农业工作的副职,部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代表,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等相关市直部门分管负责人;刚才,市农业农村局汇报了全市秋粮抗灾减灾整体工作情况,X区县(市)、X镇、X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结合各自实际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的汇报既客观总结了前期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积极成效,也坦诚指出了存在的短板弱项,提出的工作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都同意,会后各地区、各部门要对照这些经验做法和问题不足,结合自身实际,逐项梳理、逐条研究,切实把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秋粮抗灾减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秋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市粮食总产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大局。今年入汛以来,我市遭遇了历史_的强降雨天气,受5号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初,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毫米,部分乡镇 ……略…… 群、个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灾后管理技术要点、病虫害预警信息等内容,累计推送信息条,覆盖农户余户;开通技术咨询热线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24小时值守,累计接听农户咨询电话人次,现场解答排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余个。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农户及时采取排水降湿、扶苗培土、补施肥料、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排除田间积水万亩,占积水总面积的X%;对万亩倒伏玉米进行了扶苗培土;为万亩受灾作物补施速效肥料吨;开展病虫害防治万亩次,有效促进了受灾作物恢复生长。
(三)宣传培训活动扎实开展,农户抗灾能力显著提升
为帮助农户掌握科学的抗灾减灾技术,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多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多领域”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切实提升农户抗灾减灾和生产恢复能力。在培训方式上,创新采用“网络直播+田间课堂+室内交流会”相结合的模式,截至目前已开展“网络直播”培训场,通过直播平台讲解灾后管理技术,累计观看人数余人次;举办“田间课堂”期,组织技术人员在受灾地块现场示范操作,手把手教农户如何排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累计培训农户人次;召开“室内交流会”次,邀请种植能手、农业专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分享抗灾经验和种植技巧,累计参与农户余人次,全市通过各类培训方式累计培训农户已达500人次以上。在现场观摩方面,积极邀请社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参与,依托无人机“飞防”等先进技术,开展灾后恢复生产现场观摩活动场,其中在镇组织的玉米“一喷多促”现场观摩会,展示了无人机喷施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一喷多促”技术的实践应用,现场演示面积亩,吸引了周边个乡镇的余名农户参加;特别是成功召开了“全国大豆技术集成创新沧州分中心推技术提单产技术服务”观摩会,邀请大豆种植专家现场讲解大豆化学调控、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要点,发放大豆种植技术资料余份,直接培训农户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户对大豆灾后管理技术的掌握程度。通过系列宣传培训活动,不仅让农户学到了实用技术,更增强了他们抗灾减灾、恢复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四)资金投入保障及时有力,生产恢复支撑不断加强
资金保障是做好秋粮抗灾减灾和生产恢复工作的重要支撑,市农业农村局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多次赴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汇报我市灾情和工作需求,全力争取上级农业灾害补助资金支持,目前已成功争取上级资金万元,主要用于受灾农户的排水、复种、肥料、农药等方面补贴。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市财政统筹安排市级农业救灾资金万元,重点向受灾严重的种地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截至目前,已向户种粮大户、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用于购买排水设备万元、复种种子万元、肥料万元、农药X万元,帮助他们及时开展生产恢复工作。各区县(市)也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区县(市)安排区级救灾资金万元,区县(市)安排万元,重点支持受灾农户开展灾后生产,通过各级资金的及时投入,有效缓解了农户生产资金压力,增强了广大农民抗灾减灾、恢复生产的信心和能力,为秋粮生产恢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正视问题不足,清醒认识秋粮抗灾减灾工作的短板弱项
在肯定前期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秋粮抗灾减灾和生产恢复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与确保秋粮丰收到手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部分区域减灾措施落实不够及时,积水排除仍有滞后
虽然全市已累计排除田间积水万亩,但仍有部分低洼地块和偏远区域存在积水问题,截至目前,区县(市)的镇、街道仍有亩秋粮地块积水未完全排除,其中镇的村因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强降雨后积水深度达厘米,目前仅排除了X%的积水,剩余积水导致玉米出现根系腐烂、叶片发黄等情况;街道的村因排水设施老化,排水效率较低,亩花生地积水已持续天,部分花生植株已出现枯萎现象。分析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乡镇(街道)对灾情研判不够精准,前期对积水排除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组织力量开展排水作业;另一方面是部分区域排水设施不完善,现有排水沟渠狭窄、淤塞严重,加之缺乏大型排水设备,导致排水速度缓慢,影响了减灾措施的及时落实。
(二)技术指导覆盖存在薄弱环节,服务精准度有待提升
尽管我们组建了技术包联小组,开展了多轮技术指导,但在部分偏远村屯和分散农户中,技术指导仍存在覆盖不到位的情况。据摸底调查,全市仍有个偏远村屯的户分散农户未接受到系统的技术指导,这些农户大多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对灾后管理技术了解甚少,在作物扶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盲目操作的情况,比如区县(市)镇的村,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技术人员仅入户指导次,部分农户在玉米倒伏后自行扶苗,未进行培土加固,导致倒伏;还有部分农户在灾后盲目增施氮肥,导致作物徒长,影响结实率。同时,技术指导的针对性还需进一步增强,目前的技术指导意见多为通用性建议,针对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受灾程度的个性化指导不足,比如沙质土壤和黏质土壤在灾后排水后的施肥方式存在差异,但技术指导中未能充分体现,导致部分农户未能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
(三)农户抗灾意识和能力仍有差距,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从前期工作情况来看,部分农户的抗灾减灾意识还比较薄弱,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开展生产恢复的积极性不高。在走访中发现,镇的户小农户在地块受灾后,未及时采取排水、扶苗等措施,而是等待和部门提供帮助,导致错过最佳恢复时机;还有部分农户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在无人机“飞防”、化学调控等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认为传统管理方式更可靠,比如在大豆技术观摩会结束后,仍有X%的参会农户表示不会使用化学调控技术,担心对作物造成伤害。,部分农户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应对灾害的预案和措施,在灾害发生后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手段,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秋粮抗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成效。
(四)资金使用效率和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保障效能需进一步提升
虽然各级财政投入了一定的救灾资金,但在资金使用和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资金拨付速度有待加快,部分区县(市)因审批流程繁琐,导致资金拨付滞后,比如区县(市)的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8月日提交了资金申请,但截至8月日资金仍未到账,影响了他们采购种子、肥料等物资的进度;另一方面,资金使用监管还不够严格,部分乡镇(街道)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的情况,比如X镇在发放救灾资金时,未严格按照受灾程度进行分配,导致部分受灾较轻的农户获得了较多补贴,而受灾严重的农户补贴不足;,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机制尚未完善,无法准确衡量资金投入对生产恢复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后续资金投入的精准性。
四、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秋粮抗灾减灾工作落地见效
当前距离秋粮收获还有X天左右的时间,这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抗灾减灾和生产恢复的最后窗口期,各地区、各部门要聚焦重点任务,强化措施、狠抓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