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出租客运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的意见》《省交通运输厅202x年道路运输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上级决策部署,全面总结前期我市“黑出租”、非法网约车整治行动取得的成效,系统分析当前出租客运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专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专项整治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压实各级责任、凝聚部门合力,持续巩固整治成果、扩大整治范围、提升整治实效,着力打造安全、有序、公平、便捷的出租客运市场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和合法权益,推动全市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交通运输工作的副市长,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支队、运输管理科、安全监管科等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分管负责人及秩序管理大队队长,市市场监管局价格监督检查科、市住建局公用事业科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市12家出租车企业、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的主要代表。刚才,市交通运输局组、局长X同志就前期全市出租客运市场整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了全面汇报,从力量调配、联合监管机制、宣传教育引导、投诉渠道畅通等方面总结了经验做法,还通报了具体数据和典型案例,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成效显著,我完全同意他的汇报意见,希望各参会单位、各县(市、区)结合自身职责和实际情况,认真抓好汇报中提到的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当前工作形势和下一步任务要求,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出租客运市场专项整治的重要性紧迫性
出租客运行业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开展“黑出租”、非法网约车专项整治,不是一项简单的市场监管任务,而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是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秩序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高度、民生角度、发展维度出发,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开展出租客运市场专项整治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
安全是人民群众出行的首要需求,也是交通运输工作的底线要求。“黑出租”、非法网约车之所以成为群众反映 ……略…… 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非法营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逐步好转,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力量配置不断优化,重点区域_成效显著
市交通运输局针对“黑出租”多在早晚高峰、节假日出没,且集中在人员密集区域的特点,打破传统8小时工作制度,建立了“错峰、弹性排班”机制,将全局180名人员分成6个小组,实行“白+黑”“5+2”模式,重点加强X火车站、X汽车站、X客运中心、X商场、人民医院、高铁南站等12个人员密集区域的_。同时,采取“定点检查与流动巡查相结合、定时与不定时突击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交叉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信息泄露,提高查处效率。比如,在汽车站周边,人员采取“蹲点守候+动态跟踪”的方式,在早6点至晚10点期间不间断巡查,202x年1-4月共查处非法营运车辆42辆,较202x年同期下降38%;在高铁南站,通过设置临时检查点,对出站车辆进行逐一核查,累计检查车辆1.2万辆次,查处“黑出租”28辆,有效遏制了高铁站周边非法营运行为。,人员还充分利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仪等取证设备,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截至目前,所有查处案件均未出现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情况,公信力得到有效维护。
(二)部门协同联动不断深化,科技监管水平持续提升
为解决“黑出租”、非法网约车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的问题,我们着力构建“交通运输牵头、多部门联动”的治理格局,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整治工作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一方面,市交通运输局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建立了联合常态化机制,每月开展2次联合行动,交警部门负责拦截可疑车辆、核查车辆登记信息和司机驾驶证信息,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核查营运资质、固定非法营运证据,形成了“查、核、处”一体化流程。202x年以来,两部门共联合开展行动8次,出动人员320人次、车辆68辆次,查处非法营运车辆76辆,较单一部门效率提升50%以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预约车监管平台的作用,通过对接省交通运输厅网约车监管系统,实时监测全市网约车运行数据,对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却频繁接单的车辆进行重点排查,形成“数据筛查—线索推送—现场查处”的闭环管理。截至4月底,通过监管平台累计筛查可疑车辆320辆,推送线索180条,据此查处非法网约车89辆,精准打击率达49.4%。X县还创新运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技术,在县城主要路口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自动识别非法营运车辆特征,已累计识别并查处“黑出租”15辆,为科技治超、科技治违提供了有益探索。
(三)宣传教育引导不断加强,群众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在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黑出租”、非法网约车的危害性,引导群众自觉拒乘、主动举报,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线下方面,市交通运输局组织人员在人员密集区域发放《拒乘黑车安全出行》宣传单8.2万份,悬挂“打击非法营运保障出行安全”“乘坐黑车有风险合法出行更放心”等宣传标语320余条;全市1260辆合法出租车全部启用LED屏,滚动播放宣传口号,日均播放频次达15次,覆盖乘客超5万人次;X区、X县还组织“出租车行业文明使者”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专题宣讲活动28场,现场解答群众疑问,普及合法出行知识。线上方面,通过市交通运输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发布《一图看懂黑车危害》《非法网约车查处案例解析》等宣传文章和短视频46条,其中《这些“黑车”套路要警惕》短视频播放量达23.5万次,点赞量超1.2万次;联合本地主流媒体《X日报》《X电视台》开设“整治非法营运守护出行安全”专栏,每周报道整治进展和典型案例,提高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一系列宣传措施,群众对非法营运危害的知晓率从整治前的62%提升至89%,主动拒乘“黑车”的比例从58%提升至82%,为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投诉举报渠道不断畅通,问题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群众监督是整治非法营运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方便群众举报,我们建立了“多渠道受理、快节奏处置、全流程反馈”的投诉处理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一是公开举报渠道,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公布了24小时举报电话(01-2345678),同时明确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12345服务热线为非法营运举报专用渠道,方便群众随时举报。二是建立值班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投诉受理工作,实行“24小时轮岗值班”,确保举报信息第一时间接收、第一时间转办。三是规范处置流程,制定《非法营运投诉处理工作规范》,明确“受理—核查—查处—反馈”四个环节的时限要求,规定一般投诉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复杂投诉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202x年1-4月,全市共受理非法营运投诉217起,其中12328热线受理108起、12345热线受理92起、其他渠道受理17起,办结率100%,核实处罚非法营运车辆198辆,投诉处理满意度达95.3%。比如,3月15日,市民先生通过12345热线举报商场周边有“黑出租”宰客,市交通运输局人员在1小时内赶到现场,成功查处涉事车辆,并在3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反馈给X先生,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
三、正视问题不足,清醒认识出租客运市场整治面临的复杂形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出租客运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非法营运行为尚未从根本上杜绝,甚至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动向,整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一)非法营运行为隐蔽性增强,查处难度持续加大
随着整治力度的加大,“黑出租”、非法网约车的营运方式更加隐蔽,逃避检查的手段不断翻新,给查处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一是车辆伪装更隐蔽,部分“黑出租”不再悬挂“出租车”标识,而是使用普通私家车,甚至通过更换车牌、贴深色车膜等方式掩盖车辆特征,有的还在车内放置“顺风车”“拼车”标识,混淆非法营运与私人出行的界限,202x年查处的“黑出租”中,伪装成私家车的占比达78%,较202x年提升25个百分点。二是接单方式更隐蔽,非法网约车不再通过正规平台接单,而是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等社交渠道发布接单信息,司机与乘客直接联系,不留下平台交易记录,人员难以获取营运证据。X区近期查处的1起非法网约车案件中,司机通过建立500人微信群,每天在群内发布出行信息,累计接单300余次,直至群众举报后才被查处。三是营运路线更隐蔽,部分“黑出租”司机熟悉人员的巡查规律,刻意避开重点区域和检查点,选择在城乡结合部、偏远小区等监管薄弱区域接单,或者采取“短途接驳”的方式,将乘客从郊区送到市区后立即离开,减少被查处的风险。X镇、X街道等城乡结合部,202x年非法营运投诉量占全市总量的35%,但查处率仅为28%,远低于市区56%的查处率,反映出偏远区域监管还存在漏洞。
(二)区域整治力度不均衡,工作推进存在“温差”
从前期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各县(市、区)整治力度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整治成效参差不齐。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县(市、区)认为“黑出租”、非法网约车数量不多,对群众出行影响不大,没有将专项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存在“应付了事”“走过场”的情况。比如,X县202x年1-4月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次,出动人员30人次,查处非法营运车辆12辆,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8次、120人次、38辆)的25%、25%、31.6%,工作推进明显滞后。二是力量配备不足,部分县(市、区)交通运输局人员数量少、年龄结构老化,难以满足高强度的整治需求。X县交通运输局支队仅有人员15人,其中50岁以上人员占比达60%,且缺乏专业的取证设备和车辆,在开展夜间、跨区域时力不从心。三是部门联动不紧密,有的县(市、区)没有建立有效的联合机制,交通运输部门单打独斗,公安、市场监管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