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决策部署,我县自202x年起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一村一品"培育工程,立足各村文化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现将工程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程背景与目标思路
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文化底蕴深厚,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古村落17个、传统民俗活动40余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村庄文化载体流失、特色逐渐弱化,出现"千村一面"现象。为破解这一问题,县委宣传部牵头制定《X县乡村文化振兴"一村一品"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x-2025年)》,明确提出"挖掘特色、培育品牌、赋能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通过3年培育, ……略…… 传所+传承人+学员"传承体系。如在省级非遗"木版年画"传承地张家村,设立县级传所,邀请82岁的国家级传承人每周授课,累计培养学徒45名,开发年画衍生品12种,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创新性培育:对传统民俗活动,融入现代元素提升吸引力。如马家河村的"社火节",在保留舞龙舞狮、高跷表演等传统环节基础上,增加灯光秀、短视频直播等环节,2025年春节参与人数达3万人次,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200万次;
融合性培育:对文化资源富集村,推动"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如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赵家坡村,建设红色文化广场、村史馆,开发"重走革命路"体验线路,202x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500元。
(三)长效保障,确保可持续发展
建立"三个一"保障机制:
一套专班:每个培育村成立由村支部任组长、乡贤代表为成员的文化品牌建设专班,负责项目推进、资源协调;
一笔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对考核合格的村给予10-30万元奖励;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李家坳村通过"乡贤捐赠+企业赞助"筹集资金80万元,用于非遗工坊扩建;
一个平台:搭建"X县乡村文化云"数字化平台,整合全县"一村一品"文化资源,上线非遗展示、民俗活动预约、文创产品展销等功能,累计访问量超50万人次,实现文化资源"线上+线下"双向赋能。
三、阶段性成效与经验启示
经过两年培育,全县"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文化传承活力有效激发
全县32项非遗项目中,28项实现活态传承,培育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8名;传统民俗活动参与率从202x年的35%提升至2025年的78%,其中12项民俗活动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乡村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建成村级文化广场200个、村史馆86个、非遗传所32个,开展"我们的节日""乡村文化大集"等活动1200余场,村民人均参与文化活动次数从每年2.3次增加到5.6次,"晒文化""比品牌"成为村际新风尚。
(三)文化赋能效应逐步显现
"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带动村集体增收效果明显,50个重点培育村中,32个村通过文化旅游、文创产品销售等渠道实现文化增收,年增收额达20万元以上。如王家堡村依托"古村活态博物馆"品牌,发展民宿32家,202x年村集体旅游收入达120万元。
实践证明,"一村一品"培育工程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抓手,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