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作为一名投身基层建设的公务员,参加县青年干部培训班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遇。在为期XX天的培训中,通过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多元形式,我深刻感受到理论武装的紧迫性、性锤炼的重要性和使命担当的必然性。对照章规、对照“十四五”时期对青年干部的新要求,结合个人思想与工作实际,我从“体检”中找准差距,在“思想扫描”中深挖根源,力求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答好新时代性修养的“青春答卷”。现将性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二、性修养的主要收获与自我认知
(一)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培训期间,系统学_、的精神以及_关于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论述,让我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有了更深刻理解。通过研读《_谈_理政》第四卷、参与“_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我认识到理论学不仅是“必修课”,更是“终身课”,必须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将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指南 ……略…… 走访“走过场”:深入基层时,惯提前联系村(社区)准备汇报材料,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多集中于座谈会,较少主动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拉家常”,导致掌握的情况“浮在表面”。今年参与的XX次调研中,仅有XX次形成有价值的问题清单,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足XX件。在撰写调研报告时,多依赖二手资料,缺乏一手调研数据支撑,提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不强,难以真正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群众工作“方法旧”:面对复杂问题,仍依赖“按政策办”“找领导协调”等传统方式,缺乏运用法治思维、市场化手段化解矛盾的创新举措。曾处理一起征地补偿纠纷,因未充分听取群众诉求、沟通方式生硬,导致问题解决周期延长,反映出宗旨意识与群众工作能力“双不足”。在处理群众诉求时,缺乏换位思考,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感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容易引发群众不满。
(三)能力层面:攻坚魄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
攻坚克难“有畏难”:面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硬任务,存在“等靠要”思想,惯参照上级文件“依葫芦画瓢”,缺乏结合县域实际的主动探索。在牵头某审批流程优化工作时,因担心触动部门利益,仅做“微调”而未“大破大立”,改革成效未达预期。在面对改革阻力时,缺乏担当精神和斗争勇气,不敢啃“硬骨头”,导致一些改革任务进展缓慢,错失发展机遇。
创新突破“缺胆识”:在数字建设、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等新领域,存在知识恐慌,但主动学新技术、探索新路径的积极性不高。例如,对“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仅停留在操作培训层面,未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精准度,反映出创新思维滞后于时代要求。在面对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时,因循守旧,不愿尝试,害怕失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四)纪律修养层面:细节把控不严,自我要求松懈
建设“不精细”:对待办文办会等日常工作,存在“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校对文件时偶尔漏看数据、错别字,会议筹备中曾因流程衔接不畅导致时间延误。这些看似“小事”,实则反映出严谨细致的工作树得不牢。在撰写重要公文时,未认真核对数据和事实,导致文件出现错误,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八小时外“欠自律”:参与培训期间,能够严格遵守纪律要求,但回到原单位后,偶尔存在下班时间浏览无关网页、碎片化阅读占用学时间等问题,反映出自我约束的持续性不足,没有将培训养成的良好惯转化为长期自觉。在业余时间,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行动,沉迷于娱乐活动,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五)学创新层面:本领恐慌凸显,学用结合脱节
知识储备“跟不上”: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产业链招商等新兴领域知识储备不足,在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落地县域、传统产业如何数字化转型等问题,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和挑战时,因知识储备不足,无法迅速做出反应,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学用转化“不畅通”:虽然通过培训掌握了一些新理论、新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有效运用。例如,学“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工作法后,未及时将其融入本职工作流程,导致重点任务推进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在学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没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导致学用脱节。
四、问题产生的根源剖析
(一)理论武装不足:思想“总开关”拧得不紧
对理论学的重要性认识停留在“知道”层面,未真正内化为“刚需”。缺乏“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系统思维,没有把学作为提升性修养、增强工作能力的“源头活水”,导致理想信念的“钙”补得不够及时、不够充足,面对复杂问题时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实用主义误区。
(二)宗旨意识淡化:群众立场站得不牢
随着工作年限增长,逐渐惯从“干部视角”而非“群众视角”思考问题,对“为了谁、依靠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