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困难_就业兜底保障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稳就业、保民生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今年以来我市困难_就业兜底保障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各方合力,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领导,市人社局、财政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及人社部门负责同志。刚才,X县、X区及市人社局等部门作了汇报发言,全面总结了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下一步计划,讲得都很到位,我完全同意,大家务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困难_就业兜底保障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困难_就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脱贫劳动力等困难_而言,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计,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福祉。_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我市作为人口大市,就业形势复杂,困难_规模较大,今年全市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达17754人。做好这部分_的就业工作,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稳 ……略…… 社服务中心通过定期走访,及时发现名失业人员因企业倒闭陷入就业困境,迅速将其纳入就业困难人员台账,开展针对性帮扶,帮助其在一周内实现再就业。这种精准摸排和动态监测机制,为后续就业帮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聚焦岗位对接,搭建多元就业平台
为解决困难_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市多渠道搭建就业对接平台。一是开展“看家乡・走企业”活动,组织就业困难人员实地参观本地重点企业,让他们直观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增强就业信心。今年以来,共组织活动场次,参与人员达人次。二是策划“返乡留孝・就在澴川”专项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举办专场招聘会。今年全市线上线下共举办招聘会733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X万人。三是利用“微孝就业”微信小程序、X市零工驿站平台等线上渠道,实时推送重点企业、项目用工需求信息,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在身边”的不断线服务。目前,全市零工驿站微站已建成77家,零工发布求职数40092条次,雇主发布岗位数103637条次,有效促进了零工市场的供需匹配。
(三)聚焦兜底安置,强化公益性岗位保障
我市将公益性岗位作为困难_就业兜底保障的重要抓手,加大开发力度,规范岗位管理。一是根据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脱贫劳动力等_。截至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已安置就业困难人员9756人,其中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占比达60%,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动态清零。二是严格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万元,社保补贴万元,切实减轻了困难_的就业负担。例如,镇通过开发乡村道路养护公益性岗位,安置了名脱贫劳动力,每人每月可获得岗位补贴1800元,同时享受社保补贴,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难题。
(四)聚焦就业服务,提升精准帮扶水平
我市坚持“一人一策”原则,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一是采用“七步工作法”,即信息采集、需求分析、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跟踪服务、效果评估,根据劳动力信息库中就业困难人员的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方案。截至目前,通过智慧就业平台采用“七步工作法”,重点人群累计帮扶达51万人次,帮扶成功率达75%。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困难_特点,开设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等技能培训班。今年以来,共开展技能培训期,培训就业困难人员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80%。例如,市举办的家政服务培训班,培训学员人,其中X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在本地家政公司就业,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
三、正视存在问题,清醒认识困难_就业工作挑战
(一)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尽管我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部分困难_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适应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例如,在今年的招聘会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企业提供的岗位占比达30%,但符合岗位要求的困难_不足10%。另一方面,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与现有培训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困难_参加培训后仍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据调查,约20%的培训学员反映所学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差距。
(二)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市就业帮扶工作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不够健全,人社、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数据存在重复采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二是就业帮扶跟踪服务不到位,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后,由于缺乏持续的跟踪服务,容易出现失业的情况。据统计,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后半年内的失业率仍达15%。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帮扶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就业帮扶的渠道不够畅通,未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基层是就业帮扶工作的第一线,但当前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与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基层人社服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全市平均每个乡镇人社服务中心仅有工作人员X名,却要承担就业困难人员摸排、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多项工作,难以做到精细化服务。二是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就业政策理解不深,在开展就业指导、政策宣传等工作时,存在解释不到位、服务不专业等问题。三是基层就业服务设施相对落后,部分乡镇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信息化手段,影响了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明确工作重点,全力推动困难_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精准摸排,夯实就业帮扶基础
一是建立常态化摸排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就业困难人员信息更新工作,及时掌握人员就业失业状态、技能需求等情况,确保台账数据真实准确、动态更新。二是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建立人社、民政、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平台,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