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县前期技术设计书编制及专家评审成果,分析当前建设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全县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全面落地,为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空间信息支撑。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四大家分管领导、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城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项目设计单位、技术专家代表。刚才,X镇、X街道、县资建局、项目设计单位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好,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我都同意,大家务必对照要求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县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新型基础测绘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城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精准的空间信息服务。从全国来看,据自然资源部202x年统计数据,全国已有78个城市开展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其中65个城市通过三维测绘数据应用,使城市部件管理效率提升40%以上,应急响应时间缩短30%。就我县而言,传统测绘成果已难以满足精细化治理需求,现有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仅占县域面积的32%,且更新周期长达5年,无法实时反映城市建设 ……略…… 了“1+7”设计体系(1个总体方案+7个任务区专项方案)。经省级专家组评审,设计书在三个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是技术路线创新,融合倾斜摄影、激光点云等7项前沿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网络;二是标准体系完善,制定《X县三维模型数据质量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确保数据一致性;三是应用场景丰富,规划了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管等12个应用方向。以任务区3(X镇片区)为例,设计方案采用“无人机航测+车载移动测量”组合模式,可在2个月内完成120平方公里区域的三维建模,数据精度达0.03米,较传统方法效率提升3倍。目前,7个任务区设计书已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通过评审标志着项目具备全面实施条件。
(二)机制建设成效显著,构建高效推进体系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三统一分”工作机制:统一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召开专题会议12次,解决技术难题28个;统一建设标准,由县资建局牵头制定《数据采集技术导则》,确保7个任务区成果无缝拼接;统一进度管理,绘制项目建设“甘特图”,将72项任务分解到月、责任到人;分任务区实施,每个任务区明确1家牵头单位,配备3名技术专员。这种机制有效保障了设计阶段的高效推进,如任务区5(X街道)仅用45天就完成了现状调研、技术方案编制和专家论证,较原计划提前15天。同时,建立了“设计-评审-修改-备案”闭环管理流程,确保技术方案科学可行。
(三)试点应用初显成效,形成可复制经验
在设计阶段同步开展的X街道试点,已形成“三化”应用模式:一是数据可视化,构建街道三维实景模型,整合人口、房屋等数据20万条,实现“一图看全貌”;二是管理智能化,开发违建监测系统,通过AI识别违法建设,准确率达92%,已发现并处置违建5处;三是服务便捷化,基于三维数据开发“智慧社区”APP,为居民提供报修、导航等服务,注册用户达1.2万人,日均使用量3000次。试点经验表明,新型基础测绘在提升治理效能、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为全域推广提供了实践支撑。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
(一)强化数据采集攻坚,夯实时空信息基础
一是构建“空天地”数据采集网络。空中方面,投入800万元采购5架固定翼无人机、10架多旋翼无人机,组建专业航测队伍,确保每月完成200平方公里航测任务;地面方面,配备3台车载激光测量系统、50台手持终端,实现道路、建筑立面的精细化采集;地下方面,与地质队合作,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完成县城150公里地下管网三维建模。二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制定《数据更新管理办法》,明确自然资源变化、城市建设等6类数据的更新周期(1天至3个月不等),在镇、X街道设置50个地面监测站,实时采集地形变化数据。三是建设时空数据中心。投入1500万元建设县级时空大数据平台,部署10台高性能服务器、200TB存储设备,形成“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应用”全链条能力,到2025年底,数据总量将突破50TB,支撑全县各部门时空信息需求。
(二)深化应用场景拓展,释放数据资源价值
一是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在县资规局搭建三维规划审批系统,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叠加到三维模型上,实现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的可视化校验。在新区规划中,该系统已辅助优化3个地块的建筑布局,提升土地利用率18%。二是赋能智慧交通。与县交通局合作,在大道试点“车路协同”应用,通过三维测绘数据标注道路标线、信号灯等要素,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精准定位,预计2026年实现交通事故率降低25%。三是支撑应急管理。建设三维应急指挥平台,整合气象、地质等数据,在山区模拟山洪灾害场景,精准计算淹没范围和受影响人口,为防汛抗旱提供决策支持。四是助力智慧农业。在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利用三维地形数据制定精准灌溉方案,使每亩农田节水30%、增产15%,带动周边20xx户农户增收。
(三)健全标准制度体系,保障项目长效运行
一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在已制定5项地方标准的基础上,2025年6月底前出台《三维模型分类与编码标准》《时空数据接口规范》等3项标准,形成覆盖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全流程的标准体系。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制定《时空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28个部门的数据共享责任和流程,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与服务网、智慧城市平台的互联互通。2025年9月底前,完成国土、规划等10个部门的数据接入,日均数据交换量达10GB。三是强化安全保障制度。落实网络a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脱敏处理等制度,与网络a全公司合作,建设态势感知系统,实时监测数据安全风险。四是创新运营维护模式。探索“主导、企业参与”的运营机制,引入地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