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市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市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近年来我市以数字技术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举措,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区)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县(区)长,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大数据中心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重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刚才,X县农业农村局、X区大数据中心就数字农业建设、智慧农机推广等工作作了汇报发言,内容详实、亮点突出,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经验总结,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数字赋能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而数字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对于我们市而言,作为农业大市,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 ……略…… 智能化改造为抓手,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水平

  农业生产是数字技术应用的基础领域,必须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准化。在种植业领域,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数字技术结合,加快推广土壤墒情传感器、作物长势监测摄像头、气象站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对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近年来,我市在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种植中推广“一喷三防”“一喷多促”技术,特别是广泛使用植保无人机,有效解决了传统喷雾器作业效率低、农药浪费、人员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植保无人机206架,从事统防统治人员245人,日作业能力突破5万亩,单季减少农药使用量约12%,作物损失率降低8%以上,这一做法要在更大范围推广。同时,要集成推广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加大精量播种机、智能灌溉设备等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力度,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在畜牧业领域,要对标“双百工程”和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要求,加快数字化养殖场建设。重点推广畜禽良种繁育数字化管理系统、标准化圈舍环境智能调控设备(如自动温控、通风、清粪系统)、TMR日粮精准饲喂设备等,实现养殖环境、饲料配比、疫病防控的精准化管理。目前,我市已完成70家标准化养殖场建办任务,在生猪养殖领域,通过生猪直联直报平台对326家规模养殖场实行月调度,实时掌握存栏、出栏、疫病等情况,为产能调控提供了数据支撑。下一步,要扩大数字化改造范围,力争到2026年底,全市8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现环境智能调控、饲料精准配送、疫病在线监测,养殖效率提升20%以上,疫病发生率降低15%以上。

  (二)以数字化监管为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体系的数字化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围绕农机作业、质量追溯等重点环节,构建全链条数字化监管体系。在农机作业领域,要推广“科研院所+农机制造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合作模式,加快智慧农机平台建设与应用。一方面,要对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主要农机具安装北斗定位远程监控设备及服务轨迹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作业位置、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等数据,实现农业生产托管全过程监管。另一方面,要构建农机作业生产信息化体系和推广数据监测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机使用频率、作业效率、区域分布等情况,为农机调度、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我市争取各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658万元,有力推动了农机装备升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09%,但农机作业的数字化监管覆盖率还不够高,仅为45%左右。下一步,要加大补贴力度,重点支持农机数字化改造,力争到2025年底,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数字化监管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机作业效率提升10%以上。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要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要加快建设乡镇、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依托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服务系统,将更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监管范围。目前,我市已建设追溯点215个,纳入监管机构123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3076家,开具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5954张,带证上市农产品1.4万余吨,生成追溯码531批次,这些数据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要看到,部分小农户、小作坊尚未纳入追溯体系,电子合格证开具率仅为24%,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下一步,要推动“合格证+追溯码”证码合一管理,扩大追溯覆盖面,力争2026年实现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全覆盖,电子合格证开具率达到60%以上。同时,要推广应用“智慧农安”手机APP,督促各级监管机构及时上传检测数据、巡查记录,目前全市已录入检测数据10312条、巡查检查记录638条,要继续完善数据录入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及时、完整。

  (三)以数字化服务为纽带,提升农业农村治理效能

  数字技术不仅能赋能生产,更能优化治理,要围绕人居环境、民情服务、农民培训等领域,构建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领域,要充分利用“甘肃省人居环境管理平台”,对卫生户厕实行数字化动态管理。我市已建成卫生户厕16.28万座,通过平台实现了新建户厕申报验收、问题厕所摸排、后续管护维修全流程线上操作,极大减少了基层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下一步,要拓展平台应用范围,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纳入数字化管理,实现人居环境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在民情服务领域,要推广“码上反映・马上办理”民情直通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平台运行以来,共收到群众反映事项3643件,办结3123件,办结率达89%,有效将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但部分县(区)存在办理不及时、回复不规范等问题,下一步要优化平台功能,建立“受理—分流—办理—反馈—评价”闭环机制,对群众反映事项实行限时办结、满意度评价,力争2025年底办结率提升至95%以上,群众满意度达到9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