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委政法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营商环境突破年"工作要求,XX县人民法院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聚焦企业"急难愁盼",以"快立、快审、快执"为主线,系统重构涉企案件办理流程,推动涉企案件平均办理周期从改革前的89天压缩至45天以内,企业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焦流程再造,构建"全链条提速"办案体系
(一)前置服务关口,打通立案"最后一公里"——以精准化指引破解企业"立案难"困境
针对企业反映的"立案材料反复补正""跨域立案流程不清"等问题,我院创新推出"涉企立案三前置"服务机制:一是材料清单前置,编制《涉企民商事案件立案材料指引手册》,将12类常见案由所需材料细化为"必交项+可选补充项",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诉讼服务中心电子屏三重渠道公示,企业只需对照清单准备即可一次性完成材料提交;二是咨询指导前置,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涉企立案专 ……略…… 案件30分钟内完成立案;在调解环节,运用"多元调解"平台开展线上视频调解,2025年以来通过线上调解化解涉企纠纷187件,平均调解时长仅5个工作日;在庭审环节,配备8套远程视频庭审设备,对异地当事人、行动不便企业代表人实行"云端开庭",庭审笔录自动生成并同步推送当事人确认,庭审时间平均缩短40%;在文书制作环节,利用"智能审判辅助系统"自动生成裁判文书初稿,法官仅需核对关键事实和法律适用即可完成签发,文书制作效率提升60%。科技赋能下,涉企案件平均办案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35%。
二、坚持协同联动,健全"多主体参与"保障机制
(一)深化府院协作,打通"执行查控"信息壁垒——让"纸上权益"快速转化为"真金白银"
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执行查人找物难"问题,我院与县公安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等12家单位签订《涉企执行信息共享备忘录》,建立"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公安机关协助查询被执行人住宿、出行信息,自然资源局实时推送不动产登记数据,市场监管局开放企业股权变更信息,银行机构开通账户冻结"绿色通道"。2025年以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累计查询被执行人信息2300余条,锁定财产线索1800余条,查控效率较改革前提升5倍。例如,在某机械制造公司申请执行某贸易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执行法官通过"点对点"系统3小时内完成被执行人银行账户、车辆、房产等信息查询,当日即冻结账户资金420万元,案件从立案到执行完毕仅用12天。
(二)引入社会力量,构建"多元解纷"协同格局——用"柔性调解"降低企业_成本
我院联合县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成立"涉企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选聘30名企业家、律师、行业专家担任特邀调解员,建立"专业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多元解纷体系。对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涉企纠纷,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调解方式解决;对调解成功的案件,通过"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避免后续诉讼风险。2025年上半年,调解委员会受理涉企纠纷212件,成功化解168件,其中通过行业专家调解的知识产权纠纷、劳动争议等专业性案件占42%,调解协议履行率达95%。某电子科技公司因货款纠纷起诉下游企业,经行业协会调解员居中协调,双方不仅达成分期还款协议,还重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现"案结事了、政企双赢"。
(三)强化监督问效,建立"全流程质控"管理体系——用"闭环管理"确保提速不降质
为防止"重速度轻质量"倾向,我院构建"三查三评"质量监控体系:一查程序合规性,由审管办对案件立案、分案、审理、执行各环节进行程序性审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超期办案、违规简化程序等问题;二查实体公正性,随机抽取20%的案件进行质量评查,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裁判结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三查企业满意度,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企业对办案效率、司法的评价,2025年以来累计回访企业450家,满意度达96.8%。对评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一案一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今年以来,共发出整改通知书12份,修订办案流程规范8项,实现办案质效双提升。
三、突出效果导向,彰显"法治护航"实践价值
(一)企业经营成本显著降低
涉企案件办理周期的大幅缩短,直接减少了企业因诉讼导致的时间成本和资金占用。据对200家样本企业统计,2025年以来因诉讼产生的误工费、律师费、资金占用利息等间接损失较202x年同期减少420余万元。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感慨:"以前打一场官司要耗小半年,现在40多天就能拿到判决书,资金回笼快了,企业发展更有底气了。"
(二)市场信心有效提振
高效司法服务成为我县优化营商环境的"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