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市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市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能源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总结我市近年来在“风光氢储输”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下一阶段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的重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新型能源创新高地。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同志,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及发改部门负责人,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全市重点能源企业(包括风电、光伏、氢能、储能领域骨干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刚才,市发改委、X、X县人民以及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英利能源有限公司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总结了成绩、分析了问题,又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讲的都很好,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庄严承诺,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内在要求。我市作为全国知名的“中国电谷”,拥有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唯一拥有完整新能源产业链的聚集区,在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上,既有基础优势,更有责任担当。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是我们抓好落实的前提和基础。

  (一)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x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百分之十八点九,距离2030年“碳达峰”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百分之二十五的目标还有差距,2060年“碳中和”目标更需要全产业链、全领域的深度转型。能源产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其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我市在新能源领域起步早、基础实,2025年1至6月份,全市风电、光伏并网规模已达八百二十五点九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百分之七十三点五,202x年新能源最大出力更是达到四百零四点三万千瓦,占当时用电负荷的百分之七十五点五,创下历史新高。这样的基础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国家“双碳”战略中 ……略…… 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2025年年底全部投运,投运后我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一千万千瓦,成为冀南电网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同时,我们注重提升技术装备竞争力,风电领域的国能联合动力等企业加速转型,从单纯的设备制造向整体解决方案延伸,其研发的三点六兆瓦大型风电机组,相比传统机型发电效率提升百分之二十,智能化运维体系已在风电场落地,实现故障预警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每年可减少运维成本三百万元;光伏领域依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联合英利能源、中国乐凯等企业构建起“硅料—电池片—组件—回收”全产业链生态,英利能源的光伏组件远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202x年出口额达十五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八。

  在氢能领域,我们构建了“一核、四区、多点”的产业布局——以区为创新高地,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端装备制造;在县、X县、X区、区建设绿电制氢、生物质制氢、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基地;在镇、X街道等多个点位布局加氢站和应用场景,形成了“研发—生产—应用”的完整链条。202x年,X区的未势能源、特嗨检测等九家氢能企业实现产值三点四六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五点一;易县京能绿电制氢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预计2025年年底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产绿氢五千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点五万吨;高碑店、涞源撬装加氢站正加快建设,计划2025年8月底投运,投运后每天可满足两百辆氢能车辆的加氢需求,为氢能应用场景提供补给保障。

  在储能领域,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是我市储能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该研究院由我市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合作共建,采用“1+3+N”模式构建创新体系——总部设于区,布局检验检测、研发试验、技术孵化三大平台,并在新疆、山西X、内蒙古等地设立N个分中心,聚焦氧化物和聚合物复合固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目前,研究院已达成三十三项合作成果,其中与国家电网合作的“储能电站智能调度系统”已在储能电站试点应用,调峰响应速度提升百分之四十;与科力远合作的“动储一体化”电池项目,已进入量产阶段。同时,中固时代固态电池中试线在X区开工建设,投产后将成为全省首条固态电池中试线,未来量产规模将达二吉瓦时;科力远十吉瓦时储能设备基地一期年产能二吉瓦时的储能集成系统产线正加足马力生产,预计2025年全市独立储能项目营收突破两亿元,未来五年将形成千亿规模的“动储一体化”电池产业集群。

  在输变电领域,我们以“强基固本、智能协同”为路径,推动电网从“输送载体”向“智慧平台”转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一千八百公里全部收官,覆盖了县、镇等一百二十多个乡镇、两千多个行政村,改造后农村电网电压稳定率提升至百分之九十九点八,供电可靠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五,彻底解决了部分偏远地区“用电难、电压不稳”的问题;保西五百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输电能力达三百万千瓦,有效缓解了区、县等西部区域的供电压力;涿州、阜平、涞易X五百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运,投运后全市五百千伏输电线路总长度将突破六百公里,输电能力提升百分之五十,为新能源消纳和区域供电提供坚强保障。

  (二)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核心技术突破加速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围绕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核心技术突破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除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外,我市还依托英利能源建设了国家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国能联合动力建设了风电设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X区氢能产业园建设了京津冀氢能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创新平台矩阵。其中,国家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202x年研发投入达三点二亿元,开展科研项目二十三项,研发的“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百分之二十四点五,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京津冀氢能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高纯度绿氢制备技术”“燃料电池长寿命技术”等关键课题研究,已申请专利十。二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我市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订单式”研发机制。比如,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组建了由三十名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重点攻关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难题,目前已研发出新型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离子电导率提升百分之三十,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英利能源与河北大学合作,开展“光伏组件回收技术”研究,研发的“物理法光伏组件回收工艺”,硅料回收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银、铝等金属回收率达百分之九十八,相比传统化学法,污染排放减少百分之八十,成本降低百分之五十。三是人才引育力度不断加大。我市出台了《新能源产业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对储能、氢能、光伏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五百万元的创业补贴、每月一万元的生活补贴,以及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202x年,全市共引进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一百二十人,其中院士两名、国家杰青三名、博士八十人;同时,与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定向班,202x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五百人,为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生态日益优化

  我们坚持“场景为王、示范引领”,围绕能源产业应用需求,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推动“技术—产品—场景”闭环,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一是分布式能源并网取得突破。我市积极推动风电、光伏、储能等分布式电源灵活并网,实现精准调度。望都县X、徐水区X、博野县三地入选国家“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名单,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徐水区镇的“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覆盖农户五百户,每户每年可发电一万二千千瓦时,实现增收六千元;望都县园区的“分布式风电+微电网”项目,为园区二十家企业提供电力,每年可减少电费支出两百万元,降低碳排放五千吨。二是“源荷储充”微电网示范成效显著。全国试点徐水区太和庄村“源荷储充”台区级微电网已正式投运,该项目整合了五十千瓦光伏、一百千瓦时储能、十台充电桩,可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缺电补电”,在202x年夏季用电高峰时,微电网为村庄提供了百分之六十的用电需求,有效缓解了电网压力;同时,该项目还实现了“光伏—储能—充电桩”协同调节,充电桩利用率提升百分之三十,储能设备年收益增加五万元,为配电网多品类资源灵活柔性调节提供了示范方案。三是车网互动(V2G)试点率先启动。我市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车网互动V2G试点项目,计划对四十座充电站实施智能化改造,新建一百三十一台V2G终端,覆盖镇、景区、社区、机关等多个场景。目前,区中心充电站已完成改造,投运五台V2G终端,可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之间的双向充放电,在用电低谷时充电、高峰时放电,每台终端每年可为电网提供调峰服务两千千瓦时,为车主增加收益一千元;预计2025年年底所有终端全部投运后,全市V2G调峰能力将达五万千瓦,形成“车—桩—网—储”协同调节网络,进一步提升电网灵活性。四是氢能多场景应用持续推进。全国首个“氢车进校园”示范场景已在区高校启动,投入二十辆氢能通勤车,每天运营八十班次,服务师生五千人次,每年减少碳排放三百吨;山西—X—天津港氢能煤炭运输通道成效初显,三百辆氢能重卡已于2025年7月底起陆续交付,每辆重卡年运行里程约十万公里,可运输煤炭五万吨,相比燃油重卡,每年减少碳排放一百五十吨,该通道的运营将推动氢能在重载运输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我市还联动沧州、邯郸等城市申报国家氢能区域试点,计划形成“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京津冀氢能网络,打造京津冀氢能网络重要节点。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我市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实现新突破

  虽然我市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核心技术领域仍有“卡脖子”环节,固态电池、高纯度绿氢制备等技术尚未完全实现产业化;产业链协同性有待提升,部分环节存在“小散弱”现象,上下游企业联动不足;应用场景覆盖面还不够广,氢能在乘用车、储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试点阶段;要素保障还需加强,部分项目面临土地、资金等制约。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聚焦重点任务,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推动我市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实现新突破。

  (一)聚焦产业链条延伸升级,打造千亿级能源产业集群

  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骨架”,只有产业链完整、协同高效,才能实现产业规模和质效的双跃升。我们要围绕“风光氢储输”五大领域,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