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现状与初步成效
(一)阵地覆盖更趋均衡,硬件基础不断夯实
(二)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供需对接逐步优化
(三)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队伍活力有效激发
二、基层文化阵地利用率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功能定位与群众需求存在偏差,部分阵地“空壳化”现象突出
(二)管理运营机制不够健全,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三)数字化赋能水平不高,线上线下融合不深
一是平台内容“更新慢、吸引力弱”
二是线上线下“两张皮”现象突出
(四)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共建共享格局尚未形成
三、提升基层文化阵地利用率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精准供给”,推动阵地功能与群众需求深度匹配
一是开展“阵地功能重塑”行动
二是建立“文化需求地图”
(二)深化“机制创新”,激发阵地运营内生动力
一是配强“专业+志愿”管理队伍
二是拓宽经费保障渠道
三是完善“考核+激励”体系
(三)强化“数字赋能”,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新模式
一是建设“一站式”数字平台
二是丰富“云+端”服务内容
三是推动“数据反哺”服务优化
(四)构建“多元共治”,凝聚阵地运营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结对共建”机制
二是培育“本土文化合伙人”
三是搭建“群众自治”平台
……
市基层文化阵地利用率提升对策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基层文化阵地运行质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切实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精神共富的“源头活水”,根据2025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安排,宣传部牵头,联合市文旅局、统计局等部门,成立专项调研组,于2025年6月至8月,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全市7个县(市、区)、32个乡镇(街道)、58个村(社区)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街道综合文化站、85%的社区文化活动室及70%的村级文化礼堂,形成本报告。
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现状与初步成效
近年来,XX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牵引,以“文化强市”战略为抓手,持续加大基层文化阵地投入力度,推动硬件升级与服务提质,基层文化阵地“建、管、用”水平显著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一)阵地覆盖更趋均衡,硬件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促均衡”原则,202x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新建、改扩建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89个、村级文化礼堂156个,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100%
……略……
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仍存在“建而不用、用而不活、活而不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功能定位与群众需求存在偏差,部分阵地“空壳化”现象突出
调研发现,约15%的基层文化阵地存在“重建设轻使用”问题,功能布局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例如,部分村级文化礼堂盲目追求“高大上”,配备电子屏、舞台等设施,但未考虑农村留守_以老人、儿童为主的特点,缺乏适合老年人的棋牌室、儿童的活动区;部分社区文化活动室虽设置了图书阅览区,但藏书以理论书籍为主,通俗读物、儿童绘本占比不足30%,群众反映“想看的书找不到,找到的书不想看”。问卷调查显示,28%的受访者表示“文化阵地的活动内容不符合自己兴趣”,19%的群众因“不知道阵地能提供什么服务”从未去过。
(二)管理运营机制不够健全,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一方面,人员队伍“专业度不足、流动性大”问题普遍存在。基层文化专干多为兼职,且需兼顾其他工作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文化阵地管理;村(社区)管理员多由网格员、妇女委员兼任,缺乏系统的文化活动组织、设备维护等专业培训,部分管理员对“文化云平台”等数字化工具使用不熟练,导致阵地服务停留在“开门、扫地”层面。另一方面,经费保障“总量不足、来源单一”。基层文化阵地日常运维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部分经济薄弱村(社区)因经费短缺,设备更新不及时、活动开展不经常,XX乡XX村文化活动室因缺乏经费,全年仅开展2次活动,设施闲置率达60%。
(三)数字化赋能水平不高,线上线下融合不深
虽然全市基层文化阵地数字化设备覆盖率较高,但实际应用效果有限。一是平台内容“更新慢、吸引力弱”。部分文化云平台长期不更新,发布的活动信息多为“会议通知”“政策解读”,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直播等内容;二是线上线下“两张皮”现象突出。例如,部分阵地虽开通了线上预约功能,但操作流程复杂,老年人使用困难;部分活动仅在线下开展,未通过直播扩大覆盖面,XX社区“非遗课堂”每次仅能容纳30人,而线上报名需求达80余人,供需矛盾明显。
(四)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共建共享格局尚未形成
当前,基层文化阵地运营主要依赖“独角戏”,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渠道有限,缺乏明确的合作机制和激励政策,仅3%的阵地与企业、协会开展常态化合作;另一方面,群众自主参与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将文化阵地视为“提供的免费场所”,存在“只用不管”心态,主动策划活动、维护设施的意愿较低。XX街道文化站曾尝试招募“文化管家”组织活动,但因报名人数少、积极性不高,项目仅维持3个月即终止。
三、提升基层文化阵地利用率的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2025年宣传部《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我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重点围绕“精准定位、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多元参与”四大关键环节,推动基层文化阵地从“有”向“优”、从“建”向“用”转变。
(一)聚焦“精准供给”,推动阵地功能与群众需求深度匹配
坚持“以需定建、以用促建”原则,建立“动态需求调研—精准功能调整—效果评估反馈”闭环机制。一是开展“阵地功能重塑”行动。2025年10月底前,由县(市、区)文旅局牵头,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对现有文化阵地功能布局进行“回头看”,结合辖区人口结构(如老龄化率、儿童占比)、地域特色(如非遗项目、产业特点),调整优化功能区域。例如,在老龄化程度超过30%的村(社区),增设“银龄书吧”“戏曲茶座”;在工业集中区的社区,设置“职工书屋”“技能交流站”。二是建立“文化需求地图”。依托“XX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合群众需求数据,绘制覆盖全市的“文化需求热力图”,直观标注各区域群众对图书、演出、培训等服务的具体需求,为阵地活动策划提供数据支撑。XX区已先行试点,通过“需求地图”调整活动内容后,相关阵地参与率提升40%。
(二)深化“机制创新”,激发阵地运营内生动力
针对管理运营中的堵点难点,重点在“人员、经费、考核”三方面破题。一是配强“专业+志愿”管理队伍。推行“1+N”管理模式,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纳入县级事业编制统筹),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招聘)+3—5名文化志愿者(从文艺骨干、退休教师、返乡青年中招募)。2025年,全市计划招聘专职文化管理员50名、培训志愿者20xx人次,同步开展“文化管理员技能大赛”“最美志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