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防汛抗旱,是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壁垒,是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洪水、干旱等灾害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2025年的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同时部分乡镇(街道)也可能面临阶段性干旱。面对即将到来的考验,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一、未雨绸缪,下好风险预判“先手棋”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汛抗旱工作,准确的风险预判是前提。只有提前洞察潜在的风险隐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一)气象水文监测要“精准化”
气象水文信息是防汛抗旱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更加精密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的密度和精度。一方面,要完善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特别是对强降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另一方面,要加强水文监测站点的建设和维护,实时监测河流、水库的水位、流量等数据,为洪水预报和水资源调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要建立气象水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实 ……略…… 管理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
(二)应急物资储备要“充足完备”
应急物资是防汛抗旱的物质基础,必须做到储备充足、种类齐全、调配便捷。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加大物资储备投入。要储备必要的防汛抗旱物资,如沙袋、救生衣、冲锋舟、水泵、发电机、抗旱设备等,并定期对物资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性能良好。同时,要建立应急物资调配机制,明确物资调配的程序和责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将物资调配到受灾地区。
(三)预警信息发布要“及时精准”
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个群众。一是要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做到全方位、无死角覆盖;二是要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和预警级别,制定相应的预警信息内容和发布方式,确保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灾害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三是要加强预警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群众对预警信息的接收情况,确保预警信息发挥实效。
三、统筹兼顾,打好应急处突“组合拳”
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突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害损失的大小。我们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应急处突机制,提高应急处突的效率和水平。
(一)应急队伍建设要“专常兼备”
应急队伍是应急处突的主力军。我们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应急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应急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如防汛抢险队伍、抗旱服务队等,加大对专业队伍的培训和装备投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要发展社会应急力量,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对社会应急力量的培训和管理,形成专常兼备、优势互补的应急队伍体系。
(二)应急演练开展要“贴近实战”
应急演练是检验和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定期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应急演练,演练内容要贴近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发现应急处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要让参演人员熟悉应急处突的流程和职责,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要邀请群众参与应急演练,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法和逃生技巧,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三)应急联动机制要“协同高效”
防汛抗旱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建立协同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我们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在灾害发生时,水利、气象、应急管理、公安、交通、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物资调配、医疗救助、治安维护等工作。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应急联动,建立区域应急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协同应对,提高应对跨区域灾害的能力。
四、以人为本,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
防汛抗旱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让人民群众在灾害面前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一)受灾群众安置要“温暖贴心”
一旦发生灾害,要及时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要根据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合理设置临时安置点,确保安置点的选址安全、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要为受灾群众提供充足的食品、饮用水、衣物、被褥等生活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要做好安置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卫生防疫,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受灾群众缓解紧张、恐惧等情绪,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
(二)农业生产保障要“精准有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防汛抗旱工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对于受洪水影响的农田,要及时组织排水,清理田间杂物,修复受损的农田水利设施,指导农民开展灾后补种、改种等工作;对于受干旱影响的农田,要加大灌溉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要加强农业技术指导,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三)基础设施抢修要“迅速高效”
灾害可能会对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我们要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抢修机制,在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力量对受损的基础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