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试点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全县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委、相关领导,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试点片区所在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以及参与试点项目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代表。刚才,X镇、X部门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到位,既总结了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也客观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都同意,希望各单位认真学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县工作实际,我讲五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战略意义
一是明确战略定位,把握发展机遇。盐碱地综合利用是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拓展耕地资源空间具有重大意义。我县作为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肩负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重要使命。目前,全县盐碱地总面积达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X%,其中具备开发潜力的后备资源约万亩。通过前期调研和试点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不仅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粮食产能,还能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例如,片区通过盐碱地改良,新增耕地亩,预计年可增产粮食万斤, ……略…… 工程建设标准》,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在材料采购环节,实行“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确保原材料质量达标;在施工过程中,聘请家监理单位全程跟踪监督,对每道工序进行严格验收,杜绝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问题。例如,在片区土壤改良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部分区域土壤含盐量超标,立即要求施工单位返工,重新进行淋盐、压碱处理,直到土壤指标达到种植要求。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质量检查次,发出整改通知书份,整改问题项,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起检验。
三是加强后期管护,建立长效机制。盐碱地改良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后期管护机制,确保改良效果持续稳定。我们制定了《县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后期管护办法》,明确了管护主体、管护内容和管护责任。例如,片区成立了由村集体、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组成的管护队伍,负责项目区的灌溉排水、土壤监测、设施维护等工作;镇建立了“智慧农田”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含盐量等数据,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改良措施。同时,我们设立了万元的后期管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管护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管护技术培训期,培训人员人次,全县X个试点项目的后期管护工作已全部落实到位。
三、坚持科技引领,着力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针对我县盐碱地类型多样、治理难度大的特点,我们与大学、农科院等家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县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院”,重点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技术研发、高效栽培模式创新等研究。例如,在耐盐碱作物选育方面,我们联合农科院培育出“号”耐盐碱小麦品种,经试验种植,在含盐量%的土壤中亩产可达斤,比普通品种增产X%;在土壤改良技术方面,研发出“生物改良+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使土壤含盐量从X%降至X%以下,达到了农作物种植要求。截至目前,已取得科研成果项,申请专利项,其中X项技术已在全县试点项目中推广应用。
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们组建了支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例如,科技特派员在片区推广“暗管排盐”技术,通过铺设地下排水管道,及时排出土壤中的盐分,使该片区土壤含盐量在3个月内下降了个百分点,农作物成活率提高了X%;特派员引进的“膜下滴灌”技术,不仅节约了灌溉用水%以上,还减少了盐分在地表的积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已推广应用先进技术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个,科技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贡献率达到X%以上。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培育专业技术队伍。人才是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因素。我们制定了《县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引进+培养”双轮驱动,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方面,从高校、科研单位引进盐碱地治理、农业技术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名,充实到县乡两级工作专班;另一方面,依托职业中专开设盐碱地综合利用专业,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名。同时,我们还定期举办“盐碱地治理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截至目前,已举办培训班期,培训基层干部、种植大户、农民技术员等人次。例如,镇种植大户参加培训后,掌握了耐盐碱水稻种植技术,今年在亩盐碱地上试种成功,亩产达到斤,带动周边户农民参与种植。
四、注重产业融合,培育盐碱地特色产业体系
一是发展耐盐碱作物种植,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立足盐碱地资源特点,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耐盐碱小麦、水稻、棉花、牧草等作物种植,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例如,片区已建成万亩耐盐碱小麦种植基地,年产优质小麦万吨,其中“牌”盐碱地小麦面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售价较普通面粉高出%;镇发展耐盐碱水稻种植万亩,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每亩稻田可产水稻斤、水产品斤,亩均收入达到元,是传统种植模式的倍。截至目前,全县耐盐碱作物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形成了个万亩级种植基地,年可产各类农产品万吨,实现产值X亿元。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我们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食品有限公司投资亿元建设了耐盐碱小麦深加工项目,开发出全麦面粉、饼干、面包等系列产品,年加工小麦万吨,实现产值亿元;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在片区建设了水产品加工园区,年加工虾、蟹等水产品万吨,产品远销、等地区。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以上。
三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盐碱地生态旅游。依托盐碱地改良成果和特色农业资源,我们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例如,片区将盐碱地改良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打造了“盐碱地生态公园”,种植耐盐碱花卉余种,建设了观光栈道、采摘园、科普馆等设施,年接待游客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