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暨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暨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暨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暨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总结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的阶段性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创新举措,推动两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乡镇(街道)(工)委和村支部代表。刚才,X县、X区、镇等地区和部门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有针对性,既总结了成功经验,也提出了务实举措,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借鉴,切实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加强农村基层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从我市实际来看,近年来通过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村企联建”等模式,部分村庄已实现集体经济从“空壳”到“殷实”的转变。例如,镇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500余亩,引进优质品种3个,202 ……略…… “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方面,县乡依托山地资源发展林果种植,建成标准化果园3000亩,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在产业带动方面,区镇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蔬菜种植,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村均年增收80万元;在服务创收方面,街道村成立劳务合作社,为周边企业输送劳动力20xx余人次,年服务收入达200万元。然而,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平原地区村均年收入达60万元,而西部山区村均年收入仅25万元,相差2.4倍;二是产业层次偏低,多数村庄仍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农产品深加工率不足30%,品牌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三是要素保障不足,部分村庄存在土地流转难、融资渠道窄、专业人才缺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升级。例如,县村计划发展生态养殖项目,但因缺乏建设用地指标和启动资金,项目搁置近两年,反映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

  (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活力增强”成效,但仍存在能力短板

  我市通过实施“头雁工程”“归巢计划”等举措,持续优化农村基层队伍结构,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整体素质。近三年来,累计培训村“两委”干部1.2万人次,招录返乡大学生担任村干部300余名,选拔优秀农民工员进入村“两委”班子200余名。区镇推行“导师帮带制”,组织优秀村与新任结对帮扶,有效提升了新任干部履职能力。县开展“乡村振兴大比武”活动,通过“比产业、比治理、比服务”,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但对照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队伍建设仍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引领发展能力不足,部分村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把握不准,缺乏产业规划和项目运营经验,如镇村发展香菇种植项目,因市场调研不足,导致产品滞销,村集体损失10余万元;二是服务群众意识不强,个别村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对群众诉求回应不及时,如街道X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导致项目推进受阻;三是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全市30%的村缺乏35岁以下后备干部,存在“青黄不接”现象。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精准施策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农村基层队伍全面过硬

  (一)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一是深化“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立足各村资源禀赋,推动农业与加工、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县镇等农业基础好的地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45%。支持区村等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庄发展“农业+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等业态,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引导街道村等城郊村发展“农业+电商”,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培育本土网红品牌,202x年实现村村有电商服务点、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二是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厂房、集体林地等资源,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实现保值增值。对镇村等土地资源丰富的村庄,推行“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将分散土地集中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每亩年增收500元以上;对县村等有闲置校舍、仓库的村庄,改造为创业基地或仓储设施,年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三是强化项目带动作用。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攻坚年”行动,每年谋划实施100个以上重点项目,每个县(区)至少打造3个年收入超500万元的示范村。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区村高密度水产养殖等在建项目年内投产达效,预计年收益可达150万元以上。

  (二)以人才培育为支撑,提升农村基层队伍履职能力

  一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坚持“内选、外引、下派”相结合,打破地域、身份、职业限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基层队伍。实施“本土人才回归”计划,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名在外企业家、退伍军人、专业技术人才返乡任职,202x年每个乡镇至少培育5名“归巢”村干部。推行“机关干部下沉”机制,从市直机关选派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薄弱村担任“第一”或村支部,任期不少于2年,帮助建强班子、发展产业。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实效。构建“市级示范、县级主体、乡镇兜底”培训体系,每年安排专项培训经费1000万元,分层分类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借鉴镇“田间课堂”经验,组织村干部到村等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学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实操技能,每年培训不少于4次、累计时长不少于15天。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将村支部基本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对年收入超100万元的村,报酬可上浮20%。设立“乡村振兴贡献奖”,每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