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正确决策、推进重要工作并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落实好党中央作出的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决定,202x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全党开展调查研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规范要求,强调要严明工作纪律,不增加基层负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当前,各级各地正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已蔚然成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严格执行纪律要求,认真扎实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增强党性,推动工作。但同时也要看到,有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出现一些带有普遍性、趋势性的现象和问题,表现出“新型”的形式主义,需要关注并采取对策加以防范。
一、调查研究中“新型”形式主义的表现
所谓形式主义是指工作不从实际出发,只从表面上、形式上去估量情况、开展工作,只讲一般原则、提空洞要求,却拿不出切实管用的办法和措施。从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情况看,形 ……略…… 徒增基层负担。上级把调研当作检查,下级也把接待调研与迎接检查混为一谈。有基层同志反映,“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来调研,相关科室提前把调研路线走一遍,分管领导再走一遍,主要领导还要走一遍。走访、汇报、就餐时位置怎么安排,领导抬头会看到什么,跟领导讲什么,都要像排练演出一样,不准出一点差错,负责文字工作的科室要把什么时候谁说什么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调研“材料化”。一些领导干部调研不深不实,只是走马观花,随处走走看看,离开前向基层单位要数据、要案例、要汇报稿,组装形成调研报告。一些负责文字材料的同志反映,上级调研多了以后,“甩锅笔杆子”的问题突出。有的基层干部“一个月领了几十项调研清单和书面材料”,有的来自上级部门,有的来自上级部门转发的上上级部门的要求,有的来自本地领导。诸多调研任务大都压在少数“笔杆子”头上,使得他们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有时只能网上搜索、剪切粘贴、东拼西凑、抄抄编编。结果就是,调研材料的“油墨味”代替了一线基层的“乡土味”,“逐级调研”变成“逐级要材料”。
调研“扎堆化”。部分领导干部不考虑调研成果对本地区本部门能否起到借鉴作用,打着学习先进典型的旗号“一窝蜂”地到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热门地区进行调研。有的地方工作有亮点,短时间内要迎接来自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人来调研。一些市县的同志反映,“近一段时间,接待工作应接不暇,完全可以用‘爆棚’和‘冲击’来形容”。有的地方因为接待调研的任务重,公务用车平台出现“有车无司机可用”的情况,不得不连夜开会协调用车事宜。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那些经济欠发达、问题较多、矛盾尖锐、情况较为复杂的地区却少有人问津。
二、调查研究中“新型”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
调查研究中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错综复杂,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_因素。
调查研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实践。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历代党中央领导对调查研究都作出重要论述和部署。当前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出现形式主义问题,首要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我们党肩负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刻领会《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因而对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如有的领导干部觉得长期从事某领域的工作,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手拿把掐”,无需调研;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日常工作已经十分繁忙,抽不出多少时间进行深入调研;有的领导干部自认为经常搞调研,早已轻车熟路,无须认真准备。一些领导干部的事业观、政绩观发生偏差,偏离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背离了干事创业的初衷。有的只是为了表现出响应上级号召、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调研任务,随便到基层走一圈,应付了事;有的轰轰烈烈去基层调查研究,目的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自己与群众的“鱼水情”、自己工作的“5+2”“白+黑”,以打造“亲民”“勤政为民”的形象,从而赢得社会的关注,给上级留下良好印象。督查考核作为一种常规性制度,“痕迹管理”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本身都是无可厚非的。近期,一些地方和部门为督促落实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对调查研究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但由于考评制度不合理、考评指标设置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调研的形式主义。如在考核中,重视看材料、查痕迹、验次数、听汇报,特别是根据提交文字材料的“厚度”与“颜值”来评判调研成效,导致调研“痕迹化”“材料化”,使调查研究偏离了初衷。
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高质量的调研需要科学的方法、较强的能力。_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立体式地进行分析、三思而后行,防止自以为是、一得自矜。”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不足,有的对于调查研究的核心要领、程序步骤、具体要求等一知半解,对于如何确定调研主题、如何选择调研地点、运用什么调研方式方法、如何加强调研深度、如何进行资料甄别和分析、如何应用调研成果等认识不深,因而在实际开展调研时,或者浮于表面,或者被人牵着鼻子走。
三、防治调查研究中“新型”形式主义的对策建议
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不仅背离了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部署的初衷,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给各级部门特别是基层带来了负担,而且极易导致决策的片面性和武断性,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变成产生新问题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而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