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市河道疏浚与农田灌溉设施更新工程情况报告 >

市河道疏浚与农田灌溉设施更新工程情况报告

  一、工程实施总体情况

市河道疏浚与农田灌溉设施更新工程情况报告

  X市地处淮河流域,境内河流纵横(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23条),农田灌溉设施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来,受自然侵蚀、年久失修等因素影响,部分河道淤积严重(部分河段淤泥厚度达1.5米),灌溉渠道渗漏、坍塌问题突出(全市受损灌溉设施占比达30%),导致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部分区域灌溉周期延长3—5天),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X将河道疏浚与农田灌溉设施更新工程列为202x年“民生十大实事”之首,计划用2年时间(202x—2025年)完成全市 ……略…… 民代表大会”“院坝会”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对工程方案的意见(累计收集建议2300条,采纳率达85%);二是建中民监,成立由村民代表、员、水利专家组成的“工程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管(累计开展现场检查500次,整改质量问题80处);三是建后民管,明确工程所有权和管护主体(河道由所在乡镇水利站负责,灌溉设施由村集体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制定《X市农田灌溉设施管护办法》,落实管护经费(从水费中提取10%)。

  (三)强化保障,确保工程高效推进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工程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等6个工作组,每周召开调度会,及时解决工程用地、资金、矛盾纠纷等问题;二是资金保障:采取“财政拨款+上级补助+群众自筹”方式,累计落实资金3.5亿元(其中市财政1.2亿元、省以上补助1.8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0.5亿元);三是技术保障:组建专家团队(含水利、环保等领域专家20名),针对复杂河段疏浚(如XX河湿地段,需兼顾行洪与生态保护)制定专项方案,推广使用“生态疏浚”技术(保留底泥中的有益微生物,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注重生态,统筹“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

  坚持“治水与生态并重”,在河道疏浚中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对XX河、XX河等生态敏感河段,采用“机械清淤+人工修复”模式,保留原有河漫滩和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20万平方米,恢复河道自净能力;在灌溉设施更新中,推广使用“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较传统渠道灌溉节水30%。

  三、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河道疏浚后,重点河段行洪能力提高50%以上,2025年汛期(7—8月),XX河、XX河最高水位较202x年同期下降0.8米,未发生溃堤、内涝等灾害,保护沿岸10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灌溉效率大幅提高

  灌溉渠道更新后,渗漏率从原来的25%降至5%,灌溉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2025年夏粮灌溉期间,全市农田灌溉用水量较上年同期减少20%,节约水费120万元。

  (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疏浚和节水技术推广使河道水质得到提升(XX河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农田灌溉回归水减少,地下水水位回升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