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区域性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全面总结我市在豫北(X)省级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及国家自然灾害工程救援豫北(X)基地建设中的经验与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防线。参加今天的会议有相关领导,市应急管理局、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等部门负责人,各区分管领导,以及参与基地建设的相关企业、单位代表。刚才,X、市应急管理局、中_能集团第一工程局相关负责人作了汇报发言,全面梳理了基地建设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内容详实、思路清晰,讲得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深刻认识基地建设对提升应急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打造应急管理“X样板”
自基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2x年12月2日,与中_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国家队专 ……略…… 漫溢险情;森林防火紧要期,197台(套)森林防火应急救援装备的投入使用,有效防范了森林火灾风险。同时,基地的建设还带动了应急产业发展,形成“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支撑基地运转”的良性循环,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区域性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建设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基地建设制度体系
一是优化整体布局规划。结合我市地理环境、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例如,针对我市多洪涝灾害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水域救援设施建设;针对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完善山地救援装备和训练场地规划。二是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持续完善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制定《国家自然灾害工程救援豫北(X)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基地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办法》等,规范基地建设流程、物资调配、队伍管理等工作,确保基地建设和运行有章可循。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将基地建设纳入市级重点项目清单,在土地审批、资金安排、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提升基地综合保障能力
一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继续深化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应急救援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企业化运营模式,整合培训、演练、产业发展等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例如,将基地的实训场地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强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和应急需求,科学确定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202x年,计划新增储备防汛沙袋10万条、应急照明设备5000套、生命探测仪100台等物资,并完善物资采购、调拨、更新机制,确保物资储备充足、管理规范。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加大对基地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推动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指挥系统硬件升级,接入更多灾害监测数据,实现对灾害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和智能决策。同时,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应急救援智能指挥平台,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效率。
(三)坚持实战导向训练,锻造高素质应急救援队伍
一是加强常态化演练。制定年度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多部门、多领域、多场景的联合应急演练。202x年,计划举办2次全市综合性应急演练,涵盖洪涝灾害、火灾事故、地震救援等场景,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磨合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开展项目练兵。鼓励基地救援队伍参与各类工程项目建设和灾害救援实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如继续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抢险等项目,将工程建设与应急训练有机结合,确保队伍始终保持战斗力。三是强化专业培训。与国内知名应急管理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实战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授课,培养一批懂技术、会操作、能战斗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同时,建立应急救援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激发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应急管理发展动能
一是完善应急产业体系。持续推进“1+1+1+5”应急产业体系建设,以国j-a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应急通信、应急智造、应急防护、应急食品、应急物流储备等5个产业园建设。202x年,计划引进应急产业企业20家以上,推动海能达、曙光星云等龙头企业扩大产能,培育应急产业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应急产业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合作。例如,支持中维化纤与高校联合研发新型应急防护材料,提升应急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制定应急产业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融资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应急产业集聚。同时,举办应急产业博览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提升我市应急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应急产业集群。
三、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基地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压实工作责任,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格局
一是明确责任分工。各区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基地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土地、资金等问题;市应急管理局要发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